头图
匿名提问 提问于2021-11-19 18:14:18

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

已解决

我的回答,不引用古文,如果说假,真不假!倘若说真,做研究、答试卷有点欠妥,例如“春联源于淄博”的回答,起点定在“二桃杀三土”,这在历史上有记载,也是小编所见正史(姑且正史吧,谁知道当时的人是什么思想)中第一次出现桃子,切实在宫廷之上,言之凿凿!其实民间最早对桃木的崇拜,是上古神话在东海用桃木捉鬼,看得见的传说就是“寿桃”的来历,这一切神话、传说、正史都是从古齐国走出去的,所以最早对“桃木”的崇拜就在淄博。

都说最早的春联叫“桃符”,都已经说一万遍了,但为什么没有想想为啥叫“桃符”呢?为啥不叫“杏符”、“红木符”、“金丝楠木符”呢?说的远了,今天回答蒲松龄的这个提问。

配图蒲松龄故居。

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图1)

古代亲戚邻居关系比现在牢固,主要是报团取暖,为了共同克服困难,过去生产力低,一户人家很难抵御这样那样的灾害。

蒲松龄有个表哥很厉害,是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就是现在淄博市桓台县的王渔洋(比蒲松龄大四岁),两家隔着有50公里,蒲松龄当私塾的东家,在现今的淄博市周村,两家隔着有30公里,蒲松龄的东家姓毕,是王渔洋的姑父,如果说假的呢,当地人都这样说,如果说是真的呢,正史没有记载,当故事去读,总是可以。

蒲松龄从21岁第一次参加乡试,63岁是最后一次去考,四十几年屡试不中,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可嘉,当然他一生最大成就是《聊斋志异》。

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图2)

孔子有三千学生,拿到学位证书的是七十二人,蒲先生一生教了八个学生,与他一样,没有一位通过乡试,没有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代文人最大愿望是当帝师,从这点去看,我的邻居、蒲老先生心里不好受!那为什么他的东家不辞退他呢?首先有前面讲的“可能是亲戚”,其次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

蒲松龄的东家叫毕际有,这个人的祖上也是尚书,比传说中他的表弟王渔洋(王渔洋是顺治年间进士)早一点,是明末的户部尚书,传说当年毕际有请风水先生看墓地,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只能二者选一。”打个比方说,如果墓地安排在高一点,则会荫庇后人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倘若稍微低一点,则家族人丁兴旺,世代繁衍不息,据说毕际有选择了后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子孙与他老师一起“名落孙山”也不在意,传说!

毕际有的墓地在现在山东滨州邹平,前几天有位87岁的老者告诉小编,他老家就在旁边,大概七、八岁时候,还经常有外地人去做很大的祭祀。

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图3)

至于蒲松龄水平如何,传说中他的表哥王渔洋有一首诗给他,曾为大清康熙帝国的刑部尚书,格局、胸怀、远见、识人……这类词用到他身上似乎不为过,他是这样写的(这是确确实实存在):

姑且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写到这里,朋友们一定能有所思悟了,蒲老先生教的学生在考试的道路上走的不顺畅在所难免!

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图4)

小编到了王渔洋故居 ,只是拍的图片不在手机里面。

自己每一个回答均逐一手工写到页面,保证全网唯一,欢迎指正!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相关问答推荐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