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百分小编 2024-09-07 23:12:21

广饶县王道小学:曾走出4名北大学生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丽臻东营报道

1月10日,正值寒冬。记者自东营南二路起,沿516国道向南自驾30余公里,来到了位于省黄三角农高区丁庄街道王道村的王道小学(广饶县丁庄街道王道小学)。这所小学始建于1944年,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全小学,学生全部来自王道村,是目前东营全市唯一一所服务一个自然村的学校。

广饶县王道小学:曾走出4名北大学生(图1)

小学位于村庄最西侧,驶入王道村后,记者沿乡道驾驶片刻便到了校门口。学生们已放寒假,校园略显冷清,透出一种冬日乡村独有的寂寥感。然而,三座气派的连幢教学楼、近3000㎡的宽阔校园、崭新的草皮塑胶跑道,依旧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所曾经面临合并撤销的乡村学校。

校长李海波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曾任教于广饶县共青希望小学,前几年调任至此成为这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学生们这周都放寒假了。”李海波说,学校现在的教学楼是几年前新建的,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有122名学生,18名老师。

偌大的校园里,只容纳了学生、教职工不足150人,却有着27427.5㎡的总用地面积、8200㎡的总建筑面积。孩子们可以在校园新修建的塑胶跑道上肆意奔跑,也可以在各个多功能教室内休闲娱乐,还可以在学校开辟的2800㎡劳动种植园基地里,体会养菜种菜的农家乐趣。这样的教学环境,摆脱了人们对乡村学校闭塞、狭窄的传统认知,任谁来可能都要感叹一句“恣意”。

然而,这所现代化十足的校园,也曾在几年前面临合并消亡的困境。

王道小学原有校址位于村中心,是1998年村两委对学校进行校舍改扩建时,村集体投资95万元建成的。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到2015年,当年气派的教学楼区,也逐渐显出乡村小学办学条件偏狭的困境。老校址没有体育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三层的教学楼略显残破,供水及供暖线路老化,也缺少开展多样化教育的基地。

1999-2016年原王道小学校址

王道小学在当时已经是周边乡村最“豪华”的小学,在这种情形下,连这所学校的各方面办学条件,都已逐渐不符合现行小学建校标准;“取消乡村小学,合并或者到镇里去”的声音逐渐开始在当地各村的教育会议上出现。一时间,周围很多乡村小学顶不住办学压力,选择与其他乡村小学合并或者入镇,走入消亡。

这样的声音,却让王道村人犯了难。原先的小学已逐渐不符合现代化小学建设标准,镇上小学往返王道村又有将近1小时的路程;对世世代代扎根农村,已经习惯让孩子在本地学校接受教育的王道人来说,这十分不便利。怎么办?村两委反复开会协商后一致拍板:“建新的!再苦不能苦教育!”

王道村有一千余户,3400多人,是当地有名的农业大户村,也是丁庄镇最早试行土地流转政策,每户每人拿土地分红的村庄。这样一个农林牧副渔均有涉猎、人口充沛、农民有存款的大村,村民及村委虽然称不上“绝对富裕”,但每家每户还是“小有积蓄”。1998年秋,王道村集体曾采取“三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愿集一点)措施,筹措资金修建新教学楼。2015年,村集体再效当年之法,投资2700万,在村西侧选址重建王道小学,次年秋季新学期,学校正式投入使用。

原王道小学操场

现王道小学体育馆

“2700多万,都是村中自筹的吗?”

对于这个让人震惊的数字,记者再三向校长及村委确认,也再三得到了肯定回答。从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在村里办起初级小学,到1957年设立完全小学,再到近三十年村集体两次自筹建校……在王道小学一间普通教室内,现王道村党支部成员、原村委会主任王效勇,娓娓道来这段历程;几十年历史沿革中,一个经历波折却始终重视教育的乡村形象跃然纸上。

现存最早(1961年)王道小学师生合影

新学校选址就在村里集体建设的住宅区旁,北邻村别墅区和幼儿园,东临楼房区,东北方向则是村内与东营市二院合作建立的乡村医院。记者站在这些场所交会的十字路口,不禁感叹王道村基础设施修建之便利——它们与学校之间仅仅隔了一条窄窄的乡道。住在这里的村民,每天步行五分钟就可以送孩子去上学,遇上孩子生病发烧,再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医院,真正实现了“交通自由”。

王道村一角鸟瞰图

从学校操场看王道村楼房住宅区

在王道小学教职工队伍里,有年近花甲的老教师,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一部分是从镇上小学调任,一部分是土生土长、毕业后回村执教的王道人。

60岁的王洪春是三年级的语文教师,今年退休,当天恰巧是王洪春37年执教生涯中的最后一天。王洪春经历了王道村两代人的发展史,他现在所教授学生的父母,三十多年前也都曾是他的学生。令王洪春感到自豪的是,从他任教至今的37年中,王道小学共走出了四名北京大学的大学生,这对于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不认识劳动农具,学生怎么知道祖辈是怎么劳动的?看不见摸不着,全凭想象吗?”王洪春认为,劳动教育对于根植于乡村的王道小学学生们尤为重要。他和校内其他两位老教师一起,三人牵头,花费个把月时间,走村串巷收集了百件老农具,组建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室”,配合学校开辟的2800㎡种植园,让王道小学的学生亲身参与劳动过程、深入了解农耕文化。

王道小学劳动教育教室

种植园内学生喜获丰收

王馨雨今年25岁,是王道村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她放弃青岛当地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回乡任教,考上编制,成为一名青年乡村教师。“我教的一年级目前有37个人,是人最多的班级。”王馨雨告诉记者,扎根乡村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变得简单了。”每天晚间放学送走孩子,批改完作业,备完课,王馨雨就回家度过闲适的乡村晚间时光。

上世纪90年代王道小学毕业生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乡村经济结构改变、村庄人口流失,无数所乡村小学已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渐消失。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在从1976年到2016年的四十年间,共有91.6万所小学在中国消失,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农村小学。

在历史浪潮中,王道村人以尊师重教的精神传承,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经济成果,守住了这处寄托了三代乡村人文化启蒙的教育阵地。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118142.html

相邻文章

最后修改于 2024-09-07

收集整理更新不易,如果觉得本篇资料不错,请点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相关文章推荐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