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校园内时常曝出因受不了困难、批评、打击等挫折而出现情绪极端的案例,这是学生心理挫折能力弱的表现。对孩子及早进行挫折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那么,学校和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4月16日下午,中海未来实验小学针对四年级全体师生开展“挫折伴我成长”心理拓展活动。学生们通过活动和分享,学会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应对挫折的方法,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据了解,该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发展、成长规划等相融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小学生遇挫折难应对,需增强心理耐挫力
为什么在四年级开展挫折方面的心理教育活动呢?“心理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有目的活动中,遭遇到障碍使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及情绪状态。”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心理老师王禹之说,小学生生活经验较缺乏,遇到挫折不能应对,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甚至心理障碍。
积极心理学家塞丽格曼通过实验表明:不能正确应对挫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无助感后个体容易出现动机降低、认知障碍、情绪失调等,甚者患上抑郁症。
王禹之说,中年级学生正逐步步入独立探索期,会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方面遇到挫折。因此,增强学生的心理耐挫力,进行有效的挫折观教育势在必行。
分享中感悟挫折,建立正确人生态度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同学们在体验中形成感悟。经过热身和集中注意力环节,同学们迎来了抗挫折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蚂蚁遇困和蚂蚁解困中,考验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遇到问题的抗挫能力。孩子们在分享中也感悟到挫折,这对成长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后,两名学生代表讲了关于沙子的故事,沙粒如同生活中突然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人人都会遇到。一颗沙子让贝壳孕育出美丽的珍珠,一颗沙子也能使勇士磨破脚,失去登顶的机会,不同的人遇到挫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满满。通过活动,同学们发现并体验挫折在成长中的快乐,感受校园心理活动的乐趣,从而建立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家庭教育】
抗挫折能力从家庭教育开始,在生活中让孩子认识挫折
王禹之说,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种种误区:有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惩罚,与孩子较劲,让孩子服输等等。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甚至还有的家长用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十几天后,再把凯旋的孩子接回家“大补特补”。
在王禹之看来,真正的挫折不是刻意制造的,而是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挫折教育并非是让父母刻意去制造挫折,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认识挫折,从而学习战胜挫折的本领。
因此,将挫折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十分必要的。卢梭曾写道:教育是随生命开始而开始的。王禹之坦言,孩子性格的培养与形成直接受到家长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当从家庭教育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无需因为关怀备至、细心呵护而使孩子逐步丧失这种能力。生活在父母羽翼之下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既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也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家长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话你知】
遭遇挫折后孩子容易有这些表现
遇到挫折后,孩子容易出现哪些表现呢?王禹之说,通常遭遇挫折后,学生的表现有攻击报复型、退缩逃避型、争强好胜型三种类型:
攻击报复型
当学生受到挫折,行为动机受阻时,会产生敌视心理,表现为各种攻击行为:
——直接攻击。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比如对他人发脾气,用对方无法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
——转向攻击。如果不能直接攻击对象,则会把目标转向其他代替物,即寻找“替罪羊”,容易形成推卸责任的性格。
——自我惩罚。个别学生遭到挫折后会将攻击的行为指向自身,进行自我惩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
退缩逃避型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如受挫时大声啼哭。孩子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除了先天害羞以外,多是来自父母的过度保护——在孩子还没有失败的时候,父母的替代包办便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因此孩子稍遇挫折便封闭自己,退缩不前,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个别学生大声哭闹或者扰乱课堂秩序,以此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他人的关注。
争强好胜型争强好胜型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特别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团体中表现较为突出。对掌声的渴望使他乐于尝试不同事物,但一旦遭遇失败,其挫折反应也是极其强烈的。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喜欢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以摆脱责任,免被师长责怪。
文字:李春燕
编辑:张叶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26723.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