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粮食烘干机1小时能烘干5吨稻谷,我们所有的收成加起来零头都不到吧?”……日前,道墟街道中心小学的种水稻小队走进肖金村金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粮食烘干基地“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粒小种子加一块小土地,可以衍生出多少种可能?今年暑假前,道墟街道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精心设计推出“种水稻”挑战活动项目,如今,孩子们即将喜获“项目成果”。从“‘堆肥柱’的制作与观察”“‘麦芽糖’的制作和利用”,再到“种水稻”,一个个富有趣味性和生命力的学习项目,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也在一轮轮有哭有笑的农事操作和学习中,收获别样成长。
教育如同农耕之道 因时而作,春种秋收
“种水稻”挑战活动项目中,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了40个实验人,发放春优927优质水稻杂交种子,引导学生暑期在家人的帮助下从发芽、插秧做起,亲手种植水稻,记录种植过程。这水稻种得如何了?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7月14日36℃芽长10厘米。”“8月5日31℃ 备注:水稻叶子偏黄,所以我撒了肥料,但是没撒好,撒在了叶子上,导致叶子被烧焦了。”——摘自学生黄新迪的水稻发芽日记。
“是的,黄新迪种水稻失败了,你看他还在学校发放的种植手册封底写了作文《我和水稻的故事》呢。”课程组负责人陈月芳满脸惋惜地说,“还有几个孩子开学后把在秧箱里种得郁郁葱葱的水稻拿来学校,没想到今年中秋假期高温,放假回来看到精心养护的水稻枯黄一片,孩子们哭得那才叫一个伤心。”
陈月芳感叹:水稻丰收了,是孩子们的收获,水稻种死了,又何尝不是教育呢?
4个多月的水稻种植期里,种水稻小队种植、照料、观察着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株秧苗,再迎来稻穗沉沉的丰收。这中间,有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下田插秧的新奇,有因整个秧箱的水稻“全军覆没”的痛哭,有经历了眼见叶片转黄、稻穗被鸟儿偷食时的焦急,更有每天观察、记录水稻成长的期待。
“农耕文化的守循天时,因时而作,春种秋收,是吻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发展节律的。”学校分管副校长介绍,种植水稻过程中,课程组提供活动项目单,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进行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同时,依托种水稻挑战活动、研水稻科技活动、写水稻创想活动、收水稻体验活动、扮水稻创意活动、做美食创意活动等,开展科学、美术、数学、语文、劳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
书本里种不出水稻 师生携手,探索前行
“种水稻项目开始前,我都不觉得会成功。因为我们老师也都不会啊!”陈月芳向记者分享了一件趣事,原来,精美的《“种水稻”挑战活动项目单》是由本校美术教师马丹妮设计的,其中一页的简笔画插图里,马丹妮错将小麦当作水稻,从而引发了课程组成员们关于小麦和水稻区别的热烈讨论。
虽然因为资源有限等各种原因,项目活动只能通过全校招募的形式小范围开展,但全校师生都为这些水稻“牵肠挂肚”。
“当秋天的第一片黄叶落下,我的那块责任田里,闪着丰收的光华。我那金色的梦啊,已在前方,露出微笑的脸颊。”这是教师陈丽青为水稻种植项目创作的诗歌《金色的梦》。
“对我们老师来说,这些课题也是非常有趣的,是难得的学习和体验。所以我主动申请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的‘编外人员’。”教师谢惠芳表示,她为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实地考察并积极联系粮食承包大户和粮食烘干基地厂长。
“种水稻项目”取得喜人效果,离不开前期的经验积累。据介绍,2020年6月,课程组抱着“将实践活动融入家庭教育”的想法,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推出校园堆肥项目,引导学生收集可腐垃圾在学校小农场进行堆肥,随后衍生为家庭堆肥柱制作,形成上虞区精品课程“校园堆肥”。肥料投入学校小农场,又开启了一场快乐农事的探索。种完萝卜、大豆后,冬闲的土地上迎来冬小麦,随之而来的是“麦芽糖”的制作和利用项目探究……
“种水稻,做麦芽糖,以及晚托时间新推出的穿针引线课程,都是希望孩子们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抓住“双减”工作机遇,深度结合校内资源和学生特点,开发出更多样化的项目实践活动,进一步厚植学生们朴实劳动的实践意识,为学生们更全面的成长发展持续助力。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40986.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