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让学生有更多乐趣。
一节教师缺席的公开课
这是一节非常特别的公开课。讲台上,站的不是老师,而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在分组进行《探索统计世界》项目学习的汇报展示。孩子们意想不到的表现,震撼了视频连线的任课老师,也震撼了所有在场的老师和专家。这是日前在小店区第二实验小学课堂的一幕教学场景。原来,按照学校安排,第三节课是四年级二班数学老师施颖的一堂公开课,但因孩子生病住院施老师未能到场。学校决定以老师与学生视频连线的方式如期进行这节公开课。
“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的小团队介绍调查流程……”“我和搭档共同整理了数据……”“通过绘制图表和求助家人,我们初步完成了……”同学们分小组依次汇报了为期两周的调查统计成果,他们的话题有“双减”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年级学生身高等。当听了施老师在直播屏幕上对每个小组汇报的动情点评后,有的孩子满眼泪花,也让在座的老师对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次是在教师几乎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的一次自主活动,源于该校对项目学习的探索尝试。
大任务和小任务
项目学习最大的特色,是在与生活联系的真实情境下,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学生以解决一个个问题为目标去思考和实践,并以小组合作这种更贴近未来工作场景的方式学习。
老师们以“丰盈学生学习体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为目标,从多维度分析各学科单元内容、各学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推送“融通生活、探究为主、难度适宜”的项目学习资源。“树名片诞生记”“小小叶子博物馆”“云游故宫”……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项目,将生活引入课堂,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在他们的书包里,多了调查表、邀请函、攻略图、采访笔记、解说词甚至投票二维码。他们也在设计师、主持人、讲解员、观察员等诸多角色转换中,一次次发现、突破自我。
在项目学习中,老师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找寻。所有数据和结论都要由学生去收集、统计,去对比分析、去感悟思考。
四年级二班45名同学在“用统计图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大任务驱动下,按兴趣爱好分成7个小组,分别完成“双减”前后校外培训班变化调查、小学生阅读书籍偏好类型调查等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里又有设计表格、收集整理数据、绘图、查资料、写报告等小任务。孩子们最终形成的报告引发了老师们对落实“双减”所忽略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反思,报告被提交到了校长办公室。五年级语文组老师在“英雄精神”年级专题项目学习中,以影片《长津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古诗、人物形象、民间故事等多个层面自主研究,孩子们把研究得来的素材汇聚成清晰的认识,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故事、资料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力量。
“薄教材”和“厚教材”
生活就是一部书,相比课本这个“薄教材”,学生真实的生活才是需要挖掘和激活的“厚教材”。在致力项目学习的研发中,学校协调信念与能力、教书与育人、减负与提质、校内与校外等方面的关系,力求将知识融入到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实现学习与生活的统一。
四年级一个小组接到了调查统计所住小区每个家庭孩子数量的项目任务,孩子们拿着纸笔问卷,尽管也有被拒绝的尴尬,却始终耐心地向居民解释自己的研究目的,用微笑和自信调查了110多户家庭,最终把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难点也提前攻克了。
“双减”让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亲子时光。在德智体全学科项目学习的驱动下,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有更多的时间在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等场所留下身影;亲子之间也有了更多餐桌前的对话和讨论,在一起参与体育锻炼、阅读、家务劳动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家长成了孩子的“合伙人”。
作为学校聘请的项目学习课题研究导师,省教科院的吴素荣和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听课评课心得:“项目学习不仅唤醒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让他们真实体验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还让他们在内心变化和自我成长中学会了感恩,懂得感恩老师和同伴、感恩家人和社会。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看到了孩子们深度学习的样子。”
太原晚报 记者 司 勇 通讯员 魏国华 文/摄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41764.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