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老师,馒头是大米做的吗?”度假区大渔小学一年级学生提出了疑问。经过近7个月的全周期劳动实践课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在秋分节气前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麦在校园里落地生根了。慢慢的,“小麦宝宝”从土里钻出来了,揉揉眼、伸伸腰,一个个嫩嫩的、绿绿的,学生们又适时为它浇水、松土、除草,让它一天天长大了。这时,教师们带着学生了解小麦的生长习性,学习农耕文化知识。
春雨贵如油,伴随着一场春雨的到来,“小麦宝宝”进入了快速生长期,不经意间麦穗露出了头。学生和教师再一次聚集在小麦旁,了解花粉传播的秘密,绘制春耕时节的景象。
接种芒种,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小麦宝宝”在经历了秋分的播种、冬雪的覆盖、春雨的滋润后,金黄色的小麦已然成了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线。学生撸起了袖子、拿起了镰刀,一起感受收获的喜悦。收割后,经过晒干、脱穗,颗颗饱满的麦子,让学生体会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意境。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数学的测量,得出学校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约有48平方米。校长张红平介绍,经过将近7个月的时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最终仅仅收获了17公斤小麦。当同学们了解17公斤小麦做成食物,还不够一个班的同学吃一天的时候,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大渔小学与天天向上公司膳学堂联合开展了一次“食育教育活动”,让面粉变成了面皮,让面皮成为了饺子,也让学生真正体会了从种子到麦苗、从麦苗到麦穗、从麦穗到麦子、从麦子到面粉、从面粉到食物的全周期变化,并回答了学生最初的问题:“馒头是大米做的吗?”
学校的全周期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小麦的种植。早在2020年,学校成立了小荷农园生态种植党建特色创新工作室,以党建促创新,构建了大渔小学小荷幸福农园,从青荷生态长廊上的葫芦到小荷农园中的洋芋,从小麦到高粱,从玉米到油菜,学校已经先后带领孩子们种植了10余种农作物,种植了30多种蔬菜、瓜果。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劳动教育,以全周期劳动课程为载体,以小荷幸福特色课程为依托,让劳动教育更有味道。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蔡晓磊
责编:谢春梅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76661.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