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麻胜斌)
从边城茶峒出发,沿清水江上行十多公里,两个古老的村寨安静地卧在江水两侧。左岸是湖南省花垣县的磨老村,右岸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晚森村,两岸群众靠一只渡船往来。
(磨老村、晚森村群众靠一只渡船往来 周建华摄)
时值五月,刚涨“端午水”,江水丰盈。两岸田畴载绿,花木扶疏。磨老村周围群山绵延,满眼青绿。村寨依地势而建,木瓦房错落有致。村里最大的建筑——磨老小学就在水畔的台地上。
联合办学,同心共筑民族情
磨老小学始建于1950年,为“干打垒”旧房,日子久了逐渐变成危房。为了让湘黔两地各族师生有个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2005年,花垣、松桃两边一起出资,磨老、晚森各族群众踊跃捐款捐物、出工出料,在磨老共建湘黔友谊小学,实行两省联合办学。
(湖南、贵州各族群众踊跃捐款捐物、出工出料建学校 边城镇政府供图)
为了改善校园环境,2010年,花垣县教育局、长沙天心实业集团公司投资新建了学生食堂和教学楼。2018年,国家投入100余万元,完善了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乡村小学大变样了。校园背山面水,琅琅书声常在这方山水田园间响起。
目前,磨老小学有幼儿班一个,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学校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湖南籍5人,贵州籍4人,专职支教老师3人;有学生136人,其中,湖南籍116人,贵州籍20人。苗、汉、土家等各民族师生在校园里共学共事共乐。
守望相助,呵护小小石榴籽
贵州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坐渡船过清水江,遇到恶劣天气,风险很大。龙林刚校长和任达兵老师坚持接送孩子们安全过河。到了枯水期,船只搁浅不能行船,两人淌水把孩子们一个个背到对岸。
风里来,雨里去,年复一年,渡口改了又改,渡船换了又换,唯独没变的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坚守和汗水编织着这些小小“石榴籽”的安全防护网,用爱和责任铺就孩子们上学和回家的路。
学校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孩子抓起。为增进孩子们的团结友谊,学校鼓励各民族学生广交朋友,开展“手拉手”活动,组建互帮互助“朋友圈”,在生活上、学习上互相帮助。
下雨了,自己的朋友没带伞,磨老村的学生就负责给朋友找雨具;朋友在路上被雨水淋湿了,磨老的学生就回家把自己的衣裤、鞋袜借给朋友穿,以防感冒。
厚植沃土,培育民族团结花
为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课余时间,学校会教孩子们打苗鼓。校园里成立了少年苗鼓队,三年级以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打苗族《迎宾鼓》《丰收鼓》。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事宜,激昂、厚重的鼓声就在清水江畔的校园里响起来。
(磨老小学学生在练习打苗鼓,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边城镇政府供图)
为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学校成立了广播站。精心安排民族团结、校园趣事、美文欣赏、安全教育等播音栏目,内容由学生自己编写。富有朝气的普通话从学校的喇叭传出来,江水两岸的村寨都能听得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走进大山,光纤的接入,录播室建立,让孩子们的声音传得更远,与外面的世界连得更近,实现了线上共融互通。湖南省教育厅、湘西州电教馆先后为学校建立了“录播教室”,依托先进的设备和教育技术,教学资源更丰富,学习更直观、更有趣。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百姓满意度高。名声一响,吸引了周边湘黔两省的边城镇、猫儿乡、民乐镇、迓驾镇等乡镇的十多个村寨的学生前来就读。
春去夏来,清水江畔,磨老小学已石榴花开,香飘两岸。
[责编:宋显金]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77895.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