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战国策》的后世影响《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20世纪40年代初,抗战最紧张时期,国府统治区曾有一个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文化流派,包括许多著名学者,因核心人物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其产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关心国族存亡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之深重的危机意识与强烈的焦虑感所导致的结果。他们抱着“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之主旨,向吾国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之途迈进”的主旨,认为“战国以前的‘刚道文明’、‘士大夫’精神值得认真继承;这种刚道文明在秦汉以后渐趋消亡,中国文化也因此变成了一种‘无兵的文化’;随着皇权统治日益巩固,民众地位严重下降,导致中国社会如一盘散沙般缺乏向心力”。这个流派思想在后来争议较大,有一段时间甚至被认定为法西斯学派。
《战国策》书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羽毛未丰,引锥剌股,门庭若市,返璞归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画蛇添足,挥汗成雨,三人成虎,龙阳泣鱼,转祸为福。
《战国策》是谁写的《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战国策》的作者却说法各异。
《隋书•经籍志》称“刘向录”,《旧唐书•经籍志》称“刘向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向《战国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篇”,顾广圻则谓"《战国策》实(刘)向一家之学”,都把《战国策》的编纂或著作权归于西汉的刘向。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164646.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