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陆续公布今年的高考分数,网上热门焦点多是高考成绩、高考查分、查分后的情绪。诸如“考生高考666分,爸爸:公主请上岸”“这声尖叫真好听!高考查分瞬间喜悦‘溢出屏幕’”“男生高考681分,全家淡定:可以”等信息分外吸引眼球。
人们对于高考查分的聚焦,呼应了公众对于家人、旁人的一份关心。无论从体量还是参考人数来说,高考都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考”,是一个与悠久历史“接轨”,又缠绕着深厚、复杂情感的大事件。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高考和身处高考氛围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对高考众生相和高考故事加以情感投射。高考得意者往往也被视为“考场英雄”。几年前,笔者的孩子同样经历了高考查分,那份只可意会的感受,很难忘怀。
就考生层面而言,每个应“战”的考生都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历程。当得偿所愿的时刻来临,那份自我抚慰的情感是激越的、深刻的,而一旦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考砸了”,那份懊恼沮丧的心情也是可以想见的。
付出终有回报,是人间的质朴祝福和期望,但能够成为人中翘楚的毕竟少而又少,多数人成为“平凡的大多数”,也有人成为暗夜里独自舔伤口的失意者。
在高考成绩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也有文章提醒:此时不问成绩,不打扰他人,也是一种礼貌。由此想到每年高考季在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似乎都存在的某种“禁忌”,这种“禁忌”牵涉的是不成文的“规则”和“你懂的”隐秘心理。有些细腻情感的传达,确实表现出人们的善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善意更多是自我抑制的结果。毕竟,原本可以脱口而出的话,这时成了不能说的内容,这样的谨小慎微,带着微妙的情绪。
说到底,有意识地“回避”高考人、高考叙事,与过度追捧高考佳话、追逐“最高分”抑或“高考屏蔽生”,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客观上都折射出些许神化高考、神化高考胜利者的迹象。问题在于,这种神化,并无必要性。
高考确实重要、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走向。但无论如何,高考只是一场体现常态化规制的考试。这场考试的本质意义是检验中学时代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遴选。换言之,这场考试连接了中学和大学,成为高中生毕业和进阶的仪式。
过往,“一考定终生”的情形或多或少存在,尤其是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高考成绩体现出了关乎前途的重量。但如今,高考已经脱下“命运裁定者”的神秘面纱,一步登天、一步沦落的逻辑也渐次消隐。大量榜上无名者后期逆袭的例子,也印证着一次考试并不解决所有问题、并不代表“大局已定”的朴素道理。
如今,进入高校读书已成为一种寻常事。当然,高校之间的差异性依然存在,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对高考“祛魅”、接受自己的平凡,是理应认可的事实。赞赏普通人在高考中的奋斗精神,和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高考,并不矛盾。情感的释放和认知的内敛,也可以并行不悖。
所以,把高考视为一个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和特别的印记,不神化、不高蹈,理性参与、理性观之,这样的语境更让人舒适。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168515.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