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沙河中学校又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校沙河校区,是金牛区政府举办、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领办的公立初中学校,于2020年9月开办,坚持“师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树德树人、广能广才”校训精神,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适应未来为旨要,致力于建设成学生喜欢、教师幸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
自开办以来,学校积极创建“聚沙学习社区”品牌,旨在将学校打造成一个链接丰富育人资源、融汇多元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同伴互助成长的学习社区。
以文育人,促进师生共成长
聚沙博物馆是学校打造的一个非正式学习空间,旨在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表达学校的内涵个性。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藏品展出为主的博物馆,它收集展示的是与师生生活相关的普通物品,旨在整合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设计、策划、实施各类主题式展示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融合式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多种可能,进而实现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了解生活、认识世界的目的。
学校已逐步构建好以“聚沙博物馆”为育人核心区域,聚合各类“微学习空间”的学校文化环境,策划实施博物馆主题展览2期、微展览10余场,开发博物馆资源课程4期。随着品牌项目的实施,学生通过场景学习与知识、他人、生活、世界链接起来,在观物、知人、论世中获得成长。
《一个学校的诞生》是聚沙博物馆举办的第一期主题展览。在展馆中呈现了建校过程中收集的几百张设计图纸,数十种建筑材料,以及“劳动者的手”主题照片展和师生设计的装置艺术等,以此呈现学校的创建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一个学校的建成,不仅是物质材料的堆叠、建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倾注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智慧、情感以及希望。
《老师们的中学时代》是聚沙博物馆举办的第二期主题展览。场景是无声的老师,老师是行走的场景,教师本身就是育人资源。学校通过展览设计促进师生相互“看见”,征集老师们中学时代的“文物”:试卷、笔记本、日记本、作业、文具、电子产品、奖状奖品等,通过物境呈现来链接物品所代表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教育经历、成长故事。
链接世界,绘制聚沙课程图
课程是链接师生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桥梁,学校课程建设以“聚”为手段,将学习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收纳入课程体系;又以“聚”为目的,将学校教育产生的正向影响汇聚起来,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将聚沙课程分为公民修养、人文素养、科学思维、运动健康、艺术审美、综合实践六大课程群,依据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特色性三大类别。
课程育人目标阐释如下:聚能——行健。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能愉悦玩耍,也能自律克己,热爱体育锻炼,热爱劳动创造,能给他人带来健康气息,具有一定感染力,有团队合作精神。聚智——善学。每一位学生热爱学习,不限于学习知识技能,有专注力、能合作、有批判性思维,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制作出有自己见解的作品。聚德——修身。每一位学生敦厚崇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心,热爱当下生活,能与他人友好交往,能给他人和集体带来温暖。聚气——坚毅。每一位学生坦率开朗,有目标感,具有成长性思维,能坚持自己的激情,历经失败仍能坚持不懈。
收藏成长,推行体验式德育
学校依托“聚沙学习社区”建设,大力推进“体验式”德育,以文化育人为主线,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的校本途径逐步清晰,德育成效渐次显现。
以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等为基础,以物品展览、主题发现为基本呈现方式,设计了《一沙一成长,见证故事的力量》《博物馆中的世界》《爱世界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4期博物馆课程,让学生通过博物馆学习,了解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跑向红色中国”党史教育学行融合课程。以党的百年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开发“红色记忆,探寻党史地标”6门党史微课,组织“红色奔跑,追寻党的足迹”体验活动。利用两个月的大课间体锻时间,359名师生合力奔跑25天,每人每天1公里,累计8975公里的红色里程,每天抵达一个小地标,学习与之相关联的党史知识,融合地理、政治、历史学科内容,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感知党的历史,致敬红色中国。
同时,利用各类非正式学习空间开设“第二课堂”,实施跨学科融合课程,让每一处育人空间都能成为师生合作学习的场所。目前,学校开发设计了23门校本特色课程,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包括“天空农场”“花样西游记”“英语电影赏析与戏剧体验表演”“人类群星闪耀时”“装置艺术设计”等。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成长的“育人场域”“聚沙学习社区”逐步成为一个校园生活的“场域”、一间非正式学习的“大教室”、一块课程创生的“试验田”、更是一处师生人情与记忆流动的“故乡”。
(潘欢欢 区教宣 文/图)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168542.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