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三3班数学老师谢丽娜打开学校研发的“作业统筹”小程序,把当日布置的作业和用时输入系统:“订正周练卷,约15分钟。”此时,她的搭班老师们已在小程序里同步收到了上述信息,“这样一来,各学科老师可以互相看到各自布置的作业量,老师们的作业统筹意识增强了,也能更高效精准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新学年开学以来,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将校内作业管理进行了全面升级,研发设计了作业管理网络平台,取代原先纸质的《作业统筹记录表》。副校长鲁晓微说,原来的纸质记录表经装订成册后放在办公室里,由各班老师书面登记,存在流转不方便、作业统筹缺乏及时性等缺点,“老师只能看到自己学科的作业情况,很难同步了解整体局面,而且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看到记录表也比较滞后,较难及时统筹协调全校的作业量。”
什么样的作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今年5月,学校着手研发这一作业管理网络平台,并于9月新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全校所有学科的每一名老师都有登录权限,老师在平台上报备作业时,可选择作业类型:书面、口头、探究、实践、艺术等,作业属性也涵盖了弹性作业、分层作业、长周期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平台的使用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作业形式的丰富性。”鲁晓微说,系统的预设也是提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多维度地思考作业类型的多样性。
在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助力下,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将市教委规定的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五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不超过60分钟的要求精准高效地落到了实处。近三个星期使用下来,全校老师的作业统筹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据介绍,小程序中还设计一条“警戒线”,一旦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超过60分钟,“警戒线”就会变成红色,校级管理人员看到后会及时予以提醒,实现高质量的作业管理模式。
根据老师们每天录入的数据,平台还形成了每周、每月的作业分析报告。鲁晓微向记者展示了近三周以来的分析柱状图:“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客观呈现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数量、类型的占比等,提供给教研组和教导处,以便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记者看到,以三年级为例,部分班级已经开始尝试语文分层作业,部分班级的数学作业设计了分层和阶段性作业,这表明老师在作业布置上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和“整齐划一”,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业水平。
在9月15日上午举行的作业管理平台使用推进会上,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烨谈到,落实“双减”中的作业减负,是一件专业的事,“控量”只是起步、浅表性解决问题,“提质”才是核心,从内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全面提升黄一中心学生成长质量的综合管理平台,作业统筹只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作业管理平台在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基础上,可以记录作业布置的痕迹,可以跟踪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和它们背后所呈现的老师的作业设计思想和策略,是对教师提升专业的又一次“助力”,也便于教师自我“诊断”,教研组会同研讨,教导处导向引领。“而且,作业与学业内在的关联也会被打通,过程和结果的相互印证,更有利于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五育并举的高质量管理,实现学校精益求精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32903.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