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百分小编 2024-09-07 23:15:57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立仁求智、登顶为善


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

创办时间:1906年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文政路98号

校训:立仁求智 登顶为善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立仁求智、登顶为善(图1)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始创于1906年。

山水如画,古韵飘香,百年老校派潭镇中心小学掩映在这派潭风光之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所创办于1906年的小学与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一脉相连,民风淳朴,文化传统积淀醇厚。前人栽树后人凉,在教育名人朱简同与华侨的奔走下,派潭镇中心小学立德树人,培育出代代学子。经百年荏苒,承红色基因,朗朗书声与虫鸣鸟叫相伴相衬,派潭镇中心小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前人栽树,成就百年派小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派潭兴贤两等小学堂。派潭镇中心小学之兴离不开增城教育界名人、爱国人士朱简同的奔走。

朱简同(1883—1940),增城派潭玉枕牛轭曲村人。1921年,朱简同经民选任增城县长,当年年底辞职回到派潭家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不久出任增城第二区(梅都)区立小学校长。

朱简同以校为家,致力于学校兴利除弊等事项,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

1928年,为了扩建学校,朱简同亲自奔赴南洋募捐款项,得到了当地华侨鼎力相助。很快,学校里建起了新教室和教师宿舍,增添了图书馆,让书香飘满校园。同时期,他还购买土地作校产,使学校规模日趋完善。随后,朱简同改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立仁求智、登顶为善(图2)

派潭镇中心小学 摄于1990年

“简同小学”,铭记红色历史

朱简同是增城教育界的名人,同时也是一名爱国人士。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犯中国。朱简同被选为增城县派潭区抗日救亡后援会会长,他深入群众之中,亲自起草《抗日救亡告民众书》,发动群众,积极保卫家园。

同年冬,县城和各圩镇常受敌机轰炸,百姓生活困苦。此时的朱简同担任着增城县救济院院长的重职,负责着救济伤员和难民抚恤的工作。1938年,增城沦陷,朱简同被迫回到派潭家乡,但他仍未放弃抗日工作。他常与派潭地区上层人士,研讨抗日保乡对策,宣传抗日思想。

此外,他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好事。如动员群众把牛轭曲村通往派潭及从化的道路修好,方便群众出行。

因劳累过度,1940年,朱简同不幸病逝。他爱国爱民的行动让派潭人民深受感动,1944年,派潭区立小学更名为“简同小学”,以纪念朱简同为国为民的付出。

次年,抗战胜利后,简同小学迁至朱简同故里玉枕村开办,后迁回派潭圩改名为派潭小学。1983年,改名为如今的派潭镇中心小学。2004年,学校并入了十九所偏远“麻雀”乡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现代化教育。

山水育仁智,百年派小再出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派潭的山水风光成了学校创建特色品牌的文化之源,以山之静与刚,结合水之动与柔,逐渐积淀和演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山水文化 仁智教育”。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立仁求智、登顶为善(图3)

派潭镇中心小学所在地山水秀丽。

派潭镇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76年,享有着“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的美誉。多年来,在派潭山水滋养中不断发展的派潭镇中心小学充分挖掘山水文化的教育元素,营造以山水文化为代表的校园文化,逐步提炼出“仁智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特色,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立人树人,德智体美均不可缺。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围绕国家课程教育体系,构建快乐课堂,挖掘地域资源的教育元素,开发了《仁智少年》校本教材,推进“乐礼、乐善”。校本课程分“立仁、启智、乐善”三个主题,实施仁智少年阳光评价,开展争章活动,铺设少年成长之路。

派潭镇中心小学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按照特色学校规划、依法治校学校标准建设学校。围绕“乐山乐水 仁智兼修”办学理念,实现培育厚重如山、灵动如水的现代公民育人目标。

【记者】陈理 见习记者 马瑞婕 实习生 张雨晴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 陈理;马瑞婕

广州教育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40436.html

相邻文章

最后修改于 2024-09-07

收集整理更新不易,如果觉得本篇资料不错,请点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相关文章推荐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