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种菜、浇水施肥、播撒种子、收获成果……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的“小菜地”成了学生们的“开心农场”,大家悉心呵护幼苗,在劳动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近日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评选中,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学生的“小菜地”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优秀典型案例。小小的菜地到底有何奥妙?记者昨日进行了走访。
学生学校里亲手开荒种菜、浇水施肥
在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北边围墙内,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地映入眼帘。这片菜地面积有800平方米左右,由原先的草地改造而来。别看菜地面积不大,里面种植的蔬菜品种可不少,萝卜、韭菜、小白菜……都是海南本地常见的蔬菜,共有20多种。学生们把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同的蔬菜分垄种植,各班划分出自己的“责任田”,立上牌子,围上栅栏,还为需要生长的枝蔓搭起架子。
“从松土到施肥,再到选种和培育,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做。”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负责人吴泽纯老师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校于去年10月组织初一学生开辟菜地,作为该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能足以承担开荒种地的劳动,但种菜技能还需要学习。学校依托家校资源,邀请中国热带农科院生物所教授王健华等专家和老师组成指导团队,开展生物技术专题讲座、蔬菜种植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土质、气候、选种搭配等对蔬菜种植的影响等。
在开荒种菜的过程中,热心的家长也参与进来。清理杂草灌木,挖掘填埋羊粪增强土壤肥力。考虑到土层的透水性问题,大家用粗沙和土壤混合后回填,并在两旁埋设水管,安装多个水龙头。平整好土地后,一块颇具特色的“小菜地”就形成了。
体会劳动的艰苦,感悟收获的快乐
该校去年初一年级的20个班每班分到了约40平方米的土地。各班开辟田垄、播种菜籽,每天轮流组织同学到菜地浇水。每周四下午的劳动教育课上,大家一起到菜地观察蔬菜长势,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劳动和实践教学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
“以前很少关注蔬菜是怎么来的,真正动手后才知道种菜也是一门学问,浇水、施肥都有讲究。”在菜园里,初二(3)班的戚同学用水壶细心地给每株幼苗浇水。看着长势良好的蔬菜,同学们都觉得很开心。
吴泽纯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小菜地”以易种快收且能为下季种养提供种源的当季蔬菜、果树、花卉为主,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不同。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蔬菜已成熟采摘,收获了多次,一些同学还吃上了自己所种韭菜包成的饺子。“学生不仅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还体会到蔬菜的来之不易,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有益的引导。”
学校:劳动实践成课堂教育有益补充
种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小菜地”全部采用无农药栽培,难免有杂草、害虫为祸,除草、驱虫让同学们花了不少心思。施肥方式也要注意,施肥过量或施肥位置不当会造成瓜菜枯萎。同学们不断总结经验,将“小菜地”打理得生机勃勃。
吴泽纯老师表示,“小菜地”是学生们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已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接下来,学校还将尝试与高校、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劳动课程的开发,构建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校本课程。”吴泽纯老师表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计划性、目的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师资、经费、场所和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投入和培训,学校将不断总结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大胆尝试和创新,使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记者 林文星 文/图)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46934.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