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利用校园里所有的植物、土地开展形色各异的劳动教育,是顾村中学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树立起的校园新风向。山楂树、无患子、薄荷、杨梅树……顾中学子在自然中大胆探索,小心求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也将课堂搬出教室,融入自然,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知行合一”育人理念。
“教室在窗外”,从未拿过锄头的“00后”种植热情高涨
如今在顾村中学,几乎每个高一、高二学生都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校园“园艺工程师”。
去年植树节,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与科学研究“小达人”,学校正式启动了“‘劳’有所乐,五育融合”——生态创新校园实践项目。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多年前曾到美国访问学习,归来后向老师们提及,理想中的校园应该是“教室在窗外”,学生们不仅在学校读书,还可以自由地观鸟、收集垃圾和雨水,亲近大自然。受此启发,顾村中学在操场边开辟菜园子,为每个班级学生留下一片种植园。
第一次进种植园,高一1班陈思睿起初无从下手:“看着同学们拿着手中的工具,一块一块拍碎,让土壤变得松软,我也逐渐被带动起来。”为了让师生真正掌握农作物习性和种植技巧,学校还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民奶奶入校,教孩子们如何耕种。即使是寒暑假期间,每天仍有学生主动到校,来看看田地里的这些“小伙伴”。
回想起近一年的种植经历,高三5班的曽逸晨显得很兴奋:“阳光下的蔬菜们,都带着充满活力的气息茁壮成长,见证着它们的成长,越发感觉到食物的取之不易与大自然的神奇。当水滴落到菜叶上那种晶莹剔透的质感,快乐伴随着自豪扑面而来。”
学校处处是课堂,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发校园种植园,只是顾村中学劳动教育的“起点”。张琴成为了“有心人”,生物教师出身的她总是能发现校园里来自大自然的“礼物”——杨梅树、山楂树、薄荷、野豌豆、铜钱草……这些都成为了张琴的教育素材。
“双减”后,当“无界课堂”恋上“校园山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收获、喜悦、美好。去年秋日,校园里的山楂果成熟了,师生们坐在树下,或静静看书、或漫步闲聊,还有的学生用画笔勾勒出果实累累的山楂树,描绘出秋天校园独特的风景。同学们通过赏一赏、拍一拍、画一画、采一采、尝一尝等形式,与山楂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切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毕业班的学生将高考心愿写在布头系在枝头,表达对未来美好人生的畅想。
此外,在化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结合生物书上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利用班氏试剂去检验山楂内的还原性糖,并与葡萄糖的实验现象作比较。
顾村中学校长李海平告诉记者,学校要将每位学生培养成才,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标于此,顾村中学整合了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开设了五十余门系列课程,初步完善了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希望这些课程能够满足我们的学生有选择的学习,能选择到他所喜欢的并且符合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48521.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