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课本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课本。”本着这样的想法,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周培利校长开始探索实施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学士小学的课后服务新路径。
学士小学 课后服务课程《走进身边的院士》
具体怎么做?周校长先翻了翻家底。从办学之初,该校就着力规划“1—6—e”未来学习场域。“1”指学士小学校区;“6”是依托该校独特的区域优势,构建鄞州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博物馆学习社区、院士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学习社区、高教园区学习社区、南部商务区学习社区六大学习社区;“e”指建设“全球移动学校”。
“‘1—6—e’未来学习场域,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培育适合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周培利表示,这为学校后来构建“无边界共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开展提供支持。
接着,学士小学又进行了一次针对服务对象的摸底。周校长说:“根据学校问卷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达到95%。家长希望课后服务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次调查显示,现行的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简单延续课后托管,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很多学校是在延续“四点钟课堂”的托管服务上做了简单的加法,针对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求、校内外资源整合的思考还较为欠缺,并且存在智育为主、学科分散、课程无序等问题。
二是育人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后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鉴于此,具体实践怎么办?周培利校长说:“我们利用六大社区资源,打通校内外的学习空间,打破壁垒形成共育学习场域。高教园区大学老师、热心家长等师资人才‘请进来’,公益组织等学习资源‘引进校’,地铁站、图书馆等课程项目‘共建设’,周末的项目活动‘走出去’……学校、家长、社区融合共赢,共同提高育人水平。”
《走近身边的院士》、《地铁来了》、《小虫虫大世界》、《热带植物大观》、《梦想农场》、《小语种 大世界》、《STEAM课程》、《明州那些事》、《节气课程》、《图书馆寻宝》、《童心诗声》、《“阿拉”老宁波》、《海丝之路》、《优秀女性寻访》、《越窑青瓷》……学士小学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丰富,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周校长告诉记者,“六大学习社区都在学校所在的街道区域内,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景、真实的问题,拉近了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距离,使学习变得多样、生动。”
学士小学 课后服务课程《地铁来了》
除了打破空间界限,学士小学还尝试打破时间界限。特色课程落实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固化时间让不少家庭为难,因而决定让授课时间弹性化,30分钟、60分钟、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一学期等不同时间的长短课被学生和家长大赞“贴心”。
最后,特色课程好不好玩,学生到底买不买账?作为课后服务课程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受益者,也是衡量和检测课后服务质量水平的评价者,记者请同学们来打分。
如今,落实“双减”政策,“无边界共育”已成为学士小学课后服务的一种新样态。403班学生吴苜菡自主报名参加了《走访博物馆中的女性大师》,这是安排在周六上午的一项课后服务活动,“我们的老师,一位是学校老师,还有三名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家长老师’。21名同学参加活动,要通过行、访、叙、写、悟多元学习方式,开展一次实践。”
让吴苜菡印象最深刻的,是去走访甬剧名家王锦文,“甬剧艺术博物馆内,亭台楼阁,院落不是很大,却非常雅致。那天王锦文老师给我们上课,她边讲边唱,在大家听不懂时,都会通过举例子,用戏剧身段来解释。她讲得十分有趣,似懂非懂的我,居然认认真真听完了,后面我们还采访了她。这样的课后活动,内容有趣又能锻炼人。”
近期,学士小学做了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全校95%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课程,90%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近80%的教师投身课后服务中,其中12%的教师依据个人特长开发了相应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师资中,高校师生、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占到15%,成为有力支撑。
学士小学 《走访博物馆中的女性大师之甬剧名家王锦文》
“无边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拓宽学习场域,转换育人方式。”周培利校长说道。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83921.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