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村小联办初中阶段。此阶段学校在真正的乡村,交通不便;乡村任教的公办教师也没有住房公积金。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专业不对口,一个老师任教几个学科是经常的事;学校也没有实验室和功能室,必做的实验都要到乡镇实验中心去借器材;老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基本没有娱乐可言。
二,乡镇只有一所中心校阶段。随着教改的推进,2008年左右,村小联办初中全部撤并,每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恰逢生源高峰期,当时的每届学生都有十几轨,且每个班都有60多名学生,因此,当时的乡村老师都是满负荷工作,一个字~累。
三,当前的生源不足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村家庭都到城里买了房,随之学生也进城读书了。语数外老师带双班的也少了,但是早读、中坐班和晚自习并没有停;随着学生住宿制的实行,老师还要轮流跟宿。所以,光从课时上看,现在农村老师偏少,其实,其他工作并不少。更重要的是,老师整天为生源日益减少,而担心未来不知在哪里工作~心累。
农村教师真的辛苦,这种辛苦不是体力的,而是心理的,精神上的。我既在农村中学呆过,也在城里学校干过,这种感觉越发明显。
1.职称评定难,心烦。由于历史、机制原因,农村学校老师职称评定的机会少,难度大。晋升高级职称的条件限制,不利于农村中学教师,比如说市县公开课,农村教师获得上课的机会就很少;再比如,市县表彰,名额少,普通教师获得的机会更少。
所以评定职称上面,农村教师在条件准备上就因为地缘原因而存在先天不足,职称是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职称不仅关涉到收入,还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评价和肯定,如果人过中年,职称依然是中级甚或初级,一提起职称,便令人心烦意躁。
2.教学工作重,心累。在农村工作的教师真的需要是“一专多能”。因为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少,因此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跨学科任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说,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语文,还有可能被安排教历史、政治、美术、体育等等。
总之农村教师就是一块砖,哪科需要就得往哪里搬。如果做了班主任,不仅要教授好几门学科,可能还得身兼木匠,(负责修理课桌)电工(负责班级电器管理),甚至还要肩负起学生“家长”的角色,对学生的吃、喝、病照顾一应俱全。
3.与家长打交道,心苦。农村学生家长有质朴的一面,也有狡黠的一面,还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整体不如城里学生家长素质高,好交流,好沟通。
许多农村孩子家长对教育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孩子在校违反纪律,又偏袒、护短,有的甚至帮孩子一起撒谎,常常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要闹三分,出言不逊更是常有的事。
还有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些人有的年经大,方言重,交流困难,沟通更难,他们对孩子溺爱成性,很难打交道。还有的上了年经,他们到学校里来,又令人同情。
农村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教育政策等方面倾斜,很难留下优秀教师,短期内也很难改变这种贫弱的教育态势。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86179.html
相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