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理想教育的探寻,激励一批批办学者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创新学校及创新教育,也给家庭多了一个选择。作为一所小而美的创新学校,上海筑桥实验小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呈现自己所做美育探索和成果,以及背后的经验和挑战。再次探访筑桥,外滩君发现理想的教育,是既仰望星空,也扎根大地;再好的创新教育理念,都要靠一批热爱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者来推动。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近年来,教育政策的变革,让很多家长越来越看不懂教育了。
曾经,靠辅导班鸡娃、超前抢跑学习,就可以走上名校快通道,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 …教育选择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也有家长开始疑惑,“摇号”“双减”之后,会对民办学校,尤其是创新型学校产生影响吗?还能选择这类学校吗?
最近,沪上一所小学拍摄的纪录片《美育,关于理想教育的冒险》,引起了外滩君的关注。它展现了筑桥实验小学(简称筑桥),在初创的五年里,是如何开展一场关于理想教育的实验,结果如何,背后的经验和挑战又是什么。
2017年筑桥创校之初,外滩君就对这所小而美的学校有过探访,并被这所小学的“美育”理念,以及食育课、汉字思维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所惊艳。
整整五年过去,看似“任性”的筑桥,在创新教育这条路上,却走得很稳。
尤其在一些民办学校、创新学校接连“爆雷”的大环境下,这所小学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同行者,也给当初慕名而来、加入这场冒险之旅的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夏天,筑桥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77位毕业生里,有5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被沪上竞争激烈的“三公”学校录取;在选择民办初中的学生里,有60%升入了平和系学校;另外还有多位学生被上海美国学校等知名的国际学校录取。
一个以“美育”为核心,倡导“自然而然的教育”的初创学校,在内卷的大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它究竟如何做到夹缝中求生,让一场关于理想教育的实验,真正落地、开花结果,还能交出相当不错的“现实答卷”?
在这部纪录片里,虽然没有找到非常直接的答案,但是却让外滩君坚定,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越是要做到两方面的明白:
一,明白大环境变化的根本趋势和出发点是什么;
二,向内而求,从孩子一生的成长角度看,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用筑桥校长郑腾飞的话来说,好的教育,并不会耽误孩子胜任主流学习系统,反而能给孩子留下更多宝贵的特质,比如,好奇心、内驱力、更完整自在的人格等。特别是小学阶段,更要给孩子未来的一生打下“锚点”。
如今,筑桥的创新教育在探索中走过了第一个五年,外滩君也想借此窥探一番,听上去很美好、却不可量化的美育,在这五年时间里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能抓住的确定性,究竟是什么,且从何而来?
孩子的童年,
更需要一些“无用之用”
张静琳,是一位教育行业的出版人,也是筑桥在读五年级孩子的妈妈。在孩子一年级面临择校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了筑桥这样一所刚创办不久的创新小学。
她曾在北京生活,在鸡血的海淀妈妈圈里浸泡过一番,如今迁居上海,她发现魔都妈妈在鸡娃上,似乎更胜一筹。
相比之下,她的教育理念和大环境有点格格不入。儿子上小学之前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可以玩到天黑才回家。就这样完完整整度过了童年的快乐时光。
选择筑桥时,她被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童年,会影响他的一生。小学教育,重要的不是抢跑,而是给孩子漫长的人生奠定基础,积蓄能量。”
而能给孩子一生积蓄能量的,往往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比如美。
在筑桥,有围绕“美的教育”所展开的一系列创新课程,比如纪录片里所展现的食育课,就是以食物为切入点,带领孩子深度浸润,感受生活美学。
这在现有的教育体系里,显得太另类了,是考试绝对不考的。可这些“无用的课程”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们会看到,伴随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孩子们在小菜园里播种和收获,体验生命力之美;在食育课堂上,孩子们将美食和诗词、音乐、审美相结合,品味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观察一棵植物从种子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从中看到远古文字的构造和构造… …
筑桥的小菜园
一个从环境、到语言,再到视觉呈现,处处体现美的环境,本来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感染,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要求。
也因此,筑桥的孩子们能够很认真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哪怕是一次餐桌的布置、作业的完成、团队项目的呈现,都能全情投入,尽量使它富有美感。
“如果一个孩子持续以一种高审美的标准,对待自己,他的生活自然大不一样。美,可能不是教育的必需品,却能让一个孩子的人生锦上添花,提高他的精神海拔。” 张静琳感慨道。
在筑桥,美的教育,已经融入到语文、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里,既有感性,也有理性的呈现。
比如,汉字思维课,就是语文学科下面,一门研究汉字之美的课程。它将汉字思维中蕴含的国学、人文、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孩子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清晰地知道构字逻辑。
举个例子,今年正值筑桥创校五周年,简单的汉字“五”,在汉字思维课上就有很多探究空间——
观察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古文字中的“五”,上面一横表示“天”,下面一横表示“地”,中间的交叉强调“天地相交”。所以,“五”这一汉字的原意是“相互交叉”。
因此,汉语会用“五花肉”表示肥肉相间的肉;“五光十色”指相互交错的光线和色彩。进而,孩子们还可以延伸到对“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颜六色”等成语的理解。
汉字思维的学习,虽然在语文教学里是不必要的,却让筑桥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深度语文和文化传承的高起点上。
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上学汉字的“痛苦”,在这样的课堂上,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仅沉浸在祖先造字的乐趣中,而且能通过游戏和故事,自然习得200个字根,以及2000个生字的拓展学习,进而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
比如,一堂有趣的汉字博物馆课程,孩子们通过对照青铜器皿的形状,结合掌握的字根和造字方法,就能猜测出“壶”“盉”“觯”“斚”“尊”“爵”等常用字和生僻字的读音,及其含义。
“王的一天”校园博物展
语文老师俞慧琳分享说,博物馆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如儿童乐园好玩的地方,但是对于筑桥孩子来说,却像是鱼儿游进了大海。
“他们看到纺织器具,他们能说出’嫘祖养蚕’的典故;看到农耕器具,会脱口而出‘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还能顺便和家长普及古代农耕和纺织文化。”
因为从根源上对汉字及背后文化的了解,孩子们对汉语、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也与日俱增。
外滩君不禁感慨,这样的学习过程鲜活有趣,又印象深刻,也让文化自信、身份认同等看似虚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教育理念的落地,
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迭代
如果说一系列创新教育理念及创新课程的设计,是筑桥最亮眼的“产品”;那么,真正要让理念落地生根,还得靠具体的人。
外滩君相信,相比理念和课程,教师团队才是一个学校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在创新教育如火如荼的那几年,不乏一些学校空有理念和愿景,却因为缺少一支专业能力强、擅长自我迭代的教师团队,导致再好的理念都成了泡影。
如今,摘下对创新教育的滤镜,我们真正要看的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能否挑得起创新教育这一重担,从零开始、不断自我迭代、享受终身学习。
通过和筑桥几位学科老师的深入交流,外滩君似乎触摸到了“好的教育”背后的灵魂。
总体上,筑桥的教师团队即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也有刚毕业的新手教师。当然,也有从不同行业转型而来的跨界教师。
用校长郑腾飞的话来说,“做创新教育,更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什么教龄、背景、行业的老师来到这里,都需要有空杯心态,从零开始学习。”
筑桥的教师团队,可谓将“终身学习”体现得淋漓尽致。
俞慧琳老师加入筑桥之前,已经是沪上一所名校的资深语文教师。可是在筑桥的汉字思维和跨学科语文教学面前,她发现过去的经验储备几乎失灵。
为了能胜任汉字思维校本课程,她经历了整整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和闭关修炼。每天高强度学习到凌晨,记了厚厚一大摞笔记,终于能做到对200个汉语字根及文化典故如数家珍。
俞惠琳老师在筑桥课堂上
这段学习经历让她磨了一层皮,也让她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她开始重新看待语文教育。“过去,小学生们在语文学科,其实属于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学习。一些看似已经花功夫的教学设计,其实离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还很远。”
如今,俞慧琳在每一单元的备课上,都要花更多心思。以一年级新版部编教材的第一单元举例,虽然这只是一个导入单元,俞慧琳依然做了用心的设计。
她在“我是谁”的大主题下,分别设计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习”这三个小主题。为了更好地构建孩子们的身份认同感,她首先和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对汉字“我”的探究学习——
“我”的甲骨文形状,其实是一种兵器。为什么?
因为在古代,兵器不是每个人都能拿的,必须是有能力的人才能使用。
这也寓意着,我们都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学好汉语、热爱国家,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不辜负“我”这一身份。
俞慧琳发现,以这样的方式学完这个单元,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连走路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被筑桥的创新教育氛围吸引而来的,还有像王桠楠这样的“转型教师”。
她曾经是一名大学老师,却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因为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早早磨灭了好奇心和内驱力,在宝贵的大学四年里打游戏、混日子,荒废青春,让她唏嘘又心疼。
“一定是基础教育阶段出了问题”,她决心下沉到小学里来,在远离高考、相对安全的探索空间里,尝试做一些改变。
王桠楠老师和孩子们互动
筑桥以培养兴趣和内驱力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令王桠楠心动。在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筑桥孩子们需要进行PBL跨学科项目的学习。
“PBL绝对不是一种凑热闹。我们也会反思,孩子们花了大量精力来参与活动,这样的教学法究竟能否能带给孩子什么?性价比如何?总之,不能盲目上路,让孩子陪着我们去探索。”王桠楠表示。
就这样,她跟着教研团队开始做了一系列扎实的研究:如何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进行PBL设计?过程中如何突出孩子的主导性?科学素养评价的关键是什么……她像海绵体一样疯狂吸收和消化。
筑桥请到PBL鼻祖—
HTH美国高科技高中的专家
给老师做PBL培训
从大学讲堂,来到小学课堂,王桠楠还要适应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从“自己主导”,变成“被孩子推着走”,尤其是当孩子的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以后,她需要给孩子们更多主导的空间。
“我们会发现,筑桥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会有特别大的提升。遇到一个探究问题,他们哪怕很陌生,也会知道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准备,考虑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如何和小组成员沟通合作……”
王桠楠表示,相比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这样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对小学生更为重要。
如今,王桠楠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已经成为了一名擅长PBL的骨干教师。她形容自己,在筑桥这艘披荆斩棘的船上,她依然需要和同伴一起,不断自我迭代。
石家玮,是去年新加入筑桥的年轻英语教师。从牛津大学应用语言专业硕士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继续读博,甚至放弃在大学里教授英语学术写作,而是来到创新教育的一线,去追求她心目中的“意义感”。
筑桥的英语教育,坚持以阅读为核心,进行泛读、精读、输出与表达等不同语言思维层次的训练。这一学习理念,正是她想要去践行的,“在语言学习上,必须有足够的输入,才能有高质量的输出”。
石佳玮老师在英语课上
她在这里从科学的二语习得规律出发,“以终为始”去做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设计。
她也很欣喜地看到,在MAP这样一项中小学学业成长测试中,筑桥的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差不多能达到美国同龄孩子的水平。“对于孩子来说,达到所谓的 ‘双母语’可能很难,但却可以为将来成为一名双语人才打好基础。”
通过筑桥老师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政策背景下,虽然有不少教师开始有进入体制内的想法,但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学习氛围,依然会吸引一批批怀揣理想的教育者前来,并尝试做些改变。
不确定时代,
我们能抓住的确定性是什么?
深入探访筑桥的课程和老师后,外滩君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触,那就是,好的创新教育,不仅是仰望星空,更应该是扎根大地的。
正如校长郑腾飞在纪录片里所说:“创新教育应该脚踏实地,不能让孩子和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环境脱钩。我希望孩子们离开校园,回望在筑桥的五年,会觉得是充实的、辛苦的,同时又是自由和有选择的。”
筑桥孩子们在疫情期间合作了一本书
《筑小桥新冠生活史》
的确,筑桥在孩子们的学业要求上,不仅和外界同频共振,甚至标准是更高。无论是科学还是英文等学科,都向国际领先水准看齐。
它和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不同。就好像攀登一座山,筑桥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径,最终收获的沿途风景,必然不同。
伴随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新课标的落地,郑腾飞发现,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和筑桥一直以来的实践方向,不谋而合,这也给了筑桥的创新教育者们更多信心。“只要是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为未来的一生打基础,不管是顺潮流也好,你逆潮流也罢,都应该坚持下去。”
郑腾飞校长和孩子们在儿童哲学课上讨论
是的,创新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它对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要到未来10年、20年才能看出。相比只抓成绩的立竿见影,春风化雨、自然而然的教育,的确是需要耐心的。但是,人的成长何尝不是缓慢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就像筑桥所强调的“美育”,能给孩子立刻带来什么变化吗?不尽然。但是它却融入到了孩子的潜意识里,说不定在未来的哪一个瞬间,潜意识里的种子就萌发了。
当然,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家长哪怕再怎么“清醒”,也经不住各种鸡娃群的轰炸。焦虑状态下的家长,不仅也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大压力,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筑桥在培训和提升教师之外,也花了大量心思去提升家长。用句时髦的话说,鸡娃不如鸡家长,当然,筑桥的目标是让家长能更理解学校的理念,也掌握更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
每个月1-2次的家长课堂,坚持请各行业的教育大咖,包括正面管教创始人、亲子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人、家庭情感心理咨询师等,轮番给家长上课,筑桥的家长都快要被培养成半个教育专家。难怪在筑桥有“一份学费,全家上学”的说法。
“今天教育政策在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创新学校还能不能选,会不会有风险。您怎么看?”采访临近结束,外滩君还是问了郑腾飞这个问题。
在她看来,“相比中学,小学其实是最不应该卷的阶段。它给了孩子充裕的时间来折腾和探索,也是创新教育最好实施的阶段。内驱力、好奇心、对美的敏感,这些品质都稍纵即逝。抓住了这些,才是真正获得了某种确定性。
另一方面,从具体择校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都可能有风险。不过,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来带什么,不在于这所学校最好的学生取得了什么成绩,上的课有多么难,而是要保证每个孩子接触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都是热爱生活和孩子们的终身学习者。”
也就是说,不确定的时代,真正给我们带来确定性的,永远是一帮踏踏实实做教育的人。
直播预告
直播主题
《美育——关于理想教育的冒险》观影会:
孩子缺失的「美育教育」该如何找回?
直播嘉宾
郑腾飞
上海筑桥实验小学校长
蓝晋
筑桥美育课程设计者
张静琳
筑桥五年级学生家长
美育纪录片制片人
直播内容
1、筑桥小学五周年纪录片
《美育——关于理想教育的冒险》观影
2、筑桥小学所定义的“美育”是什么?
3、如何把美育融入到学科教育当中?
4、以美为主的教育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
直播时间
9月29日 (下周四)
晚上8点
感兴趣的家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可以参加筑桥五周年校庆活动
本文链接:https://kao100.com/wenzhang/94416.html
相邻文章